翻譯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 > 關于派斯 > 翻譯資訊 > 同傳翻譯的心理噪音該如何處理

同傳翻譯的心理噪音該如何處理

《同傳翻譯的心理噪音該如何處理》由派斯翻譯于2017/05/09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點擊量:
同聲傳譯譯員工作負荷很重,往往會受到心理噪音的影響。心理噪音的干擾作用是通過人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通常是由于同傳譯員對說話人的信息缺乏心理預測或對語境不了解,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這種噪音既聽不見,又不明顯,但會造成同傳譯員大腦中的語言干擾。導致譯員在選詞表達時誤用拼寫或發(fā)音相近的詞匯,使同傳譯員處于尷尬的境地。例如:要說“head”時,卻由于語言干擾說成"hand"。大多數的語言干擾導致譯員耗時去尋找必要的詞結果導致譯員的產出速度變慢。同傳譯員在工作中應注意語言干擾可能帶來的危險,并竭力避免。
正確的假設和預測對口譯理解起到關鍵的作用。例如一位教授的講座內容是信息技術。教授說"If you walk on the street of Silicon Valley, you will see many IC's.”譯員結合講座的內容,建立了語境假設的關聯(lián),認為這里的IC's指的是Integrated Circuit(eg a silicon chip),當他剛想翻譯成“當走在硅谷的街道上,你將看到許多芯片。”但教授接著說"Here,  you will find how intelligentyou Asians are.  Without those IC's,  the Silicon Valley wouldn't be so developed as it is today."這時,譯員明白了IC's指的是Indians  and Chinese。他改譯為“當走在硅谷的街道上,你將看到很多印度人和中國人。”均所以正確的假設在口譯中十分重要。
 
要排除心理噪音,很重要的一點是做好譯前準備。在接到一個同傳任務時應充分做好譯前準備工作,才能做到心里有數。認知語用學認為認知語境其實是一種知識結構狀態(tài),它是與語言使用相關聯(lián)的概念化或圖式化的知識,是語用者對語
言使用系統(tǒng)化的語用知識。在未知的具體情境下,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導,而這種推導主要依賴于認知語境。人的知識結構是對外部世界的某種概括或抽象的結果,在大腦中形成對具體場合或個人經常使用的語言使用特
征的知識結構,原有的知識結構成為推理的邏輯部分,原有的具體語境就成為大腦中的聯(lián)系,在說到某一具體情境時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在該場合可能使用的語言表達。這種語用因素結構化、認知化的結果形成了大腦中的認知語境。
 
譯員應根據主題和交際環(huán)境,了解口譯時間、地點、參與人員以及相應的職務,尋找和主題相關的各種專業(yè)知識和適用于該情境的一些詞匯或表達。例如:筆者曾應邀作為某市政府化工項目會議招商推介會的同聲傳譯譯員,在會議前的一天筆者和同傳搭檔一起考察會場,熟悉會場同傳設備,了解發(fā)言人的人數、職務,并盡量在會議前收集會議的相關幻燈資料、項目介紹資料等。這些準備工作有助于筆者在大腦中形成會議的認知語境,對會議發(fā)言人的講話進行預測,從而減少心理負擔,更好地排除心理噪音產生的影響。
《同傳翻譯的心理噪音該如何處理》由派斯翻譯于2017/05/09整理發(fā)布,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
?